hi 欢迎光临金银币收藏网
15210093958微信同号
当前位置:主页 > 收藏资讯 >

牙骨角雕刻收藏

作者:收藏    已有 人查看
  牙、骨、角雕刻广义上讲是指在各类动物的牙齿、骨骼和角质 上进行的雕刻。但随着牙、骨、角类雕刻工艺的发展和选材的进 步,以后牙雕就渐渐专指象牙的雕刻,而角雕就成了犀角雕和牛角 雕的专指了。由于牙、骨、角均较竹木易保存,所以相对而言,我们 有更多的机会看到早期的牙、骨、角雕刻品,自然也就有更为丰富 的收藏。

  早期牙、骨、角雕刻
  早在远古时代,先民们在渔猎生活中就接触到了各种动物的 牙齿、骨骼和角,其坚硬、光滑的质感,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他们开 始用兽骨制成简单的工具,用动物牙齿串联起来成为最原始的项 饰。

  从考古出土情况看,在山顶洞人的遗址中,就发现了磨光的骨 锥、骨凿等多种工具。在新石器时代发现规模最大、最广泛的作坊 遗址就是我们先民遗留下的骨器作坊遗址,因为在人们狩猎的过 程中,骨制品的原料一动物骨骼是取之不尽的。在这些骨制品 中有着许多杰出的代表作,如河姆渡出土的双鸟纹骨匕,其上鸟纹 同身异首一组,共有两组,鸟身上装饰着阴刻圈纹,形象稚趣可爱, 在骨匕的两端用平行线和点线组成有节奏的儿何纹装饰,形成一 个完整的装饰画面。又如山东大汶口出土的骨笄和骨坠,制作都 很精巧,骨笄的上端透雕出几何形花纹;象牙梳两件,制作精美,有十六个细密的梳齿,在梳背顶端,刻有四个开口,下有三个圆孔,梳 身平面,用直线、5形线和7字形线交错环绕,构成了一个外直内 曲的长方形装饰團案;另外还有象牙筒和象牙琮,这些筒和琮上都 刻有花纹,简单地只刻出几道平行的弦纹,而雕镂特别精美的,则 在筒身周围布满了剔透的花瓣纹样,有的还镶嵌了绿松石,显示出 了新石器时代雕刻工艺的最高成就。

  商代的骨器工艺在新石器时代传统的基础上得到了很大的发 展,当时已有了专门的骨器作坊,从事大规模的生产。如郑州紫荆 山商代遗址,就出土有大量的制骨工具一烁石、骨料、经过磨制 的成品和半成品。商代晚期的小屯北辛庄遗址,也发现骨料坑和 半成品,以及制牙骨器的青铜小刀、锯、钻等。另外在四川三星堆 遗址中出土有商代的象牙坑,满坑整支的象牙让人惊叹不巳。总 之,商代出土骨、牙、角器的品种,比新石器时代更多、更丰富,除骨 制工具、武器外,还出现大量的生活用品和装饰品:牙骨笄、牙骨 梳、骨匕、牙笏、牙杯、牙碟、牙尊、骨珠串饰、雕花骨板装饰等。著 名的器物是殷墟妇好墓出土的象牙梳和雕花镶嵌象牙杯。象牙梳 上端雕有精美的花纹,并涂有朱砂。象牙杯髙30.5厘米,杯身整 体为象牙管,用榫接法插接杯体,雕刻手法运用了浅阴刻、浮雕和 镶嵌等装饰手法。通体刻有精细花纹,以云雷纹为地,地纹之上相 隔组成四段装饰面,分别装饰为兽面、夔龙、凤鸟等等,鎏部也雕出 虎、鸟等形象。既统一又有变化,非常富于节奏感,杯身还镶嵌绿 松石,和象牙绿黄相衬,使整个象牙杯显得温润而典雅。这与文献 记载商纣王用“象箸”也是相符合的。因此商代可以称作是我国古 代牙雕史上的第一个高潮。

  西周时期,骨器的制作仍是大量的。1976年在陕西扶风云 塘,发掘出了一处西周的骨器作坊,清理出骨器近两百件,出土了 两万多件废骨料和大量骨器半成品,在这些古物上,绝大多数都带 有锯、削、锉、磨等加工痕迹。同出土的还有铜锯、铜刀、铜钻和砺石等制骨工具。这使我们对当时的骨器制作工艺有了较明确的认 识,基本上明确了骨器制作的几大步骤:①选材;②锯割;③削 锉;④磨光;⑤雕嵌。这说明那时的骨雕技艺已非常成熟,并自 成体系了,但到目前还未见有精美的西周象牙雕刻品出土。

  春秋战国时期,象牙与骨器的制作也有所发展。1963年内蒙 古宁域南山根石椁墓出土有狩猎纹骨板,长34厘米,刻纹流利,朴 实生动,反映了当时人类生活的情景。其阃面采取象征性的写实 手法,右上方一人张开双臂,其右手持弓正在射猎,手中弓箭指向 二头鹿,骨板中间和左下方,各有一辆单辕双马车,并用平面图案 表现出长方形的车厢和同心圆状的两个轮。两车之间还欢跑着两 只小狗。整个画面布局紧凑,原始古朴。洛阳中州路东周2415号 墓出土有一把佩剑,牙鞘用整块象牙雕成,饰有极细的蟠螭纹,这 可以说是东周时期的象牙雕精品。虽说考古发掘没有更多的象牙 品出土,但文献记载这一时期象牙制品的使用则应是广泛的,《礼记玉藻》:“笏,天子以球玉,诸侯以象。”历朝历代的诸侯大臣们 使用过的象牙朝版,也是我们如今能见到和收藏的一类象牙物品。

  到了汉代,牙、骨雕制品向精细发展,刘歆在《西京杂记》中记: “赵飞燕女弟居昭阳殿,……玉几、玉床、白象牙锥 ”可见用牙、骨、 角装饰的生活用品已经从小型的梳、簪之类发展到了装饰大型的 生活用品,床、席等等。其技术和用景都有很大的提高和增加,只 是作为高档、少见的材料,用牙、骨、角特别是象牙来做随葬品的情 况极其少见,因此今天我们不能更多地见到实物。

  唐代各种工艺技术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骨、牙雕刻在这一时 期也同样呈现出了多姿多彩的风格。特别是象牙雕刻十分精美, 同时创造出了拨镂法,所谓拨镂,是将象牙染成红、绿诸色,再在表 面刻以花纹,有凤凰、鸳鸯、大雁、缓带鸟、飞马、麒麟、奔鹿以及折 枝花、宝相花等标准的唐代花纹样式。收藏唐代象牙以日本正仓 院为著名,有唐代象牙棋子、牙琴拨、牙笏、象牙刀柄、象牙律管、象牙尺等等。最有名的是“唐代红牙拨镂尺”和“唐代绿牙拨镂尺”, 精美无比。这些都是我们学习鉴定和收藏这一时期牙、骨、角雕作 品的主要参照物。

  宋代的牙、骨雕刻更讲究精细的雕刻技巧。明曹昭《格古要 论,珍宝论》记宋时“尝有象牙圆球儿一个,中直通一窍,内车二重, 皆可转动,谓之鬼功球”。这种可各自转动的象牙双层雕刻球,应 是现代多达十几层乃至几十层透雕象牙球的前身。从考古出土 看,由于与前朝同样的原因,牙、骨出土物很少见,而传世作品,零 星分散于私人收藏和各博物馆中,主要还是以梳、笄、文房四宝等 曰常用品为多,不失精巧,却很少见完美漂亮和典型的代表器物。

  角雕的情况与牙、骨雕刻相近。一般而言,角器多指犀角与牛 角雕刻的器物,但因牛角不名贵,而且牛角的雕刻也没有独特之 处,所以通常人们提到角雕,往往是单指犀角雕。

  犀牛是一种古老的动物,生活在热带地区,新石器时代以前我 国是有犀牛生活的。在旧石器时代遗址中有多种犀牛化石被发 现,如河北省原阳县小长梁和东谷坨遗址、山西省襄汾县丁村遗址 等等。但新石器时代以后,在中原和江南地区不再有犀牛遗骸发 现。这表明在中原地区已很少出现犀牛,但这不说明没有犀牛的 存在。殷商时期的青铜器中,就常常有犀牛的形象出现,如故宫博 物院藏“呼父辛卣”的提梁上就饰有双角犀的犀首,上海博物馆藏 春秋辱期鸟兽龙纹壶上也有清晰的犀牛造型。青铜器上对犀牛的 铸造、刻划是相当写实、逼真的。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对犀牛是很熟 悉且常见的,而且对犀牛皮和犀牛角的利用也很在行,当时的人们 称渾牛为兕,《诗经》中曾多次提到“兕觥”,就是指用犀牛角做的 觥,也就是我们所见后代犀角杯的前身。当然我们现在无法见到 早期的犀角制品,但是从其他材料仿犀角的作品上可窥一斑,山西 曾出土青铜兕觥,大致为我们提供了犀角觥的造型;广东省博物馆 藏有汉墓出土的陶制仿犀角形明器;湖南省博物馆藏有长沙马王堆西汉早期一号墓出土的一件木制犀角模型。虽然有这些出土仿 庳角器可供参考,怛应该说我们对早期犀角器实物的了解是很欠 缺的。

  现在一般把传世犀角雕刻品中年代最早的器物定在唐代,由 曰本正仓院收藏的“斑犀如意”是现在可见唯一的一件唐朝犀角工 艺品,此器长70厘米,从时代、体积、刻工各方面看都是十分难得 的佳器。唐代是一个奢华的社会,犀角的使用童非常大,除了前述 实物外,文献上也多有记载。《新唐书,本服志》记有:“宴会之服, 一品、二品服玉及通犀,三品服花犀、斑犀。”这是指当时盛行用犀角来制作带跨 种官服的腰带饰品。唐代时犀牛在中国本土已很罕见,为满足当时对犀角的需要,大量从东南亚地区进口。人 们对犀角的热衷还不仅为装饰,其药用价值似乎更为重要。它具 有清热解毒、定惊止血的功能,是主治热痛、惊狂和吐血等症的良 药。人们用犀角做成饮酒器正是一种兼饮药酒的作法。人们使用 犀角作为工艺品雕刻材料时,往往是犀角供应较丰的时代,一旦出 现原料紧缺,药用还是放在首位的,所以现存犀角器的数量少与后 来犀角来源紧张,许多工艺品进人药房成为药品是有很大关系的。

  宋元时期脒角的缺乏,使犀角的使用受着政府的控制,由亍犀 角来源的不畅,没有一个工匠可以保证自己能有定期定量的材料 来源并以此为生,角雕亦不可能成为单独的雕刻门类。加之犀角 的质地、刻工与别的雕刻门类大同小异,故刻玉、刻石、刻牙、刻竹、 刻木的工匠们都可能在得到犀角时,成为犀角刻工。这种情况直 到明代海禁大开、进口增加的情况下才得以改变。

  宋元以前的牙、骨、角雕刻,非常难得,但并非没有。由于是天 然骨质,它不像玉器、陶瓷器那样能长久如新,它受温度、湿度的影 响较大,随着时光的流逝,其表面颜色会渐渐变深和出现色纹,甚 至出现一条条的裂纹;但它又比竹、木器易于留仳,只要我们用心 注意,还是能够收集到一些早期牙、骨、角作品的。而且象牙质地细密温润,几乎找不到类似的代用品,所以仿制古牙器者
甚少。





标签:
金银币收购
热点推荐
图片推荐